我的位置: 首页 > 要闻 > 正文

体验多彩贵州 乐享温暖人生·游记 | 水城古镇,诗意之城


  如果有人问起我所在的城市,我觉得这是一座满载诗意之城。这是贵州西部一座古城,名叫水城,这里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勤劳奋发。在历史的进程中,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诗意水城 何维江 摄


  水城又叫荷城,同治末至光绪初年任水城厅通判的陈昌言有诗云:“环城无翳水无波,回望城浮一叶荷。除却酒杯忙不得,夕阳亭上听秧歌。”这便道出了水城的优越地理位置和安居乐业景象。数百年来,多少风流人物曾在此驻足,或激扬文字或慷慨悲凉。古代有在诗、书、画方面被称为“水城三杰”的李天极、桂天相、单辅国,近代又有在教育、工业、医学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王显荣、张重山、龚燧荣“三杰”,如今又涌现出金永福、吴学良、吴勇等在文学、评论、书法等方面的领军人物,难道这不是水城地灵人杰的缘故?


  行走在小城的石板路上,我时常在想,一座城市,常因依山傍水而灵秀,水城也不例外,曾经的“水城八景”之“文笔插空”“金钟扑地”等都是以山为主的景致,这里还因依傍着古老的水城河而散发出迷人的魅力。水城厅通判陈昌言在《改建文庙记》中有记载:“在城东崇文山麓,堂局开展,一水潆洄,群山端丽。”,这里的“一水”即水城河,也是水城的母亲河,其发源于梅花山东麓,自西向东经明湖、德坞、凤凰、黄土坡、荷城、月照等地,于月照奢都寨流入三岔河,中心城区干流河长20余公里。它见证了这座古城的昔日胜景,承载了水城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水城儿女心中流淌着的文化血脉,也是串联起古城人文景观和生态美景的一条鲜活的线。

美丽水城 何维江 摄


  每当黄昏来临时,我喜欢独自漫步水城河畔,走向古城老街,望着那抹殷红缓缓坠下,鸳鸯翩翩越过树梢,排排路灯点亮街道,继而是一轮皎洁的圆月悄悄升起,在湛蓝苍穹撒下一片清凉的光辉。这景致使我着迷,时常会让我忆起刘伯温那首“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的诗句。如今,这里早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景区——水城古镇景区,还是中心城区集美景美食于一体的核心商圈,每天人流如织,越来越多的人们吃上了旅游饭,过上了惬意的生活。


  2013年春天,我来到这里工作和生活。9年来,我亲眼目睹了小城的发展变化。这里几乎一年一个样,马路宽敞了,房屋越来越高,环境卫生也是越来越好,曾经的脏乱差早已不复存在,小城的名气也越来越大。近年来,这里成了中国凉都的中心、全国文明城市的核心区、国际马拉松赛事主办区……春日暖阳照耀下,小城满目葱茏,绿树、鲜花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穿行在大街小巷,目之所及,一条条道路宽阔通畅,一幢幢高楼林立似锦,一片片绿地生机盎然…… 


  沿着古镇道路向前行走,一座座古风古韵的建筑屹立在暖阳下,显得风姿卓越。在古镇东端的广场上,一座宏伟朴素的建筑格外显眼,它就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


  阳光映照下的博物馆威严屹立,蔚为壮观。这里历史悠久,曾是水城厅驻地,后来为水城县公署。再后来,根据加快三线建设重大战略决策,规划了建设以六盘水为中心的煤炭基地,在“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下,来自全国各地的10余万建设者在这里开启了筚路蓝缕的拓荒岁月。他们挥洒青春、汗水,不畏艰险,艰苦创业,为理想信念、为家国情怀默默奉献。


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


  2013年,为传承和弘扬三线精神,钟山区在原县政府用房基址上建设了全国首家以“三线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博物馆占地5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0万余平方米,分室内场馆和室外文化广场两个区域。文化广场包括了当年彭德怀指挥三线建设的办公遗址、三线建设指挥部、县委楼、陆家大院以及育才壁、蒸汽机车、机械设备等历史文物。馆内收藏了三线建设时期极具代表性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历史文献、图片等,并通过微缩场景再现了当时的生产生活场景。去年6月,博物馆党史教育基地建成并对外开放,这里又成为许多单位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感悟初心使命的重要活动场所。事实上,自从博物馆开馆以来,越来越多的部门、单位都络绎不绝地到这儿打卡,感知三线历史文化,接受三线精神洗礼,重温誓词,增强使命感和工作动力。


  环视馆内,一幅幅图片,一个个文字,一件件珍贵史料、展品,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当年三线建设的艰苦奋斗历程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现有馆藏文物文献资料9502件,展出图片1128张,实物1380件,档案资料200余份,音像资料时长1080分钟。室外主要展出大型实物蒸汽机车、原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东风牌卡车、龙门刨床、钢水包等珍贵文物18件。这些实物和场景展示更是具有身临其境之感,让人如同行走在历史长河,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当中。


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内设景象


  时光荏苒,三线建设的峥嵘岁月已成历史,“三线精神”却依然在这片热土上传承。离开博物馆时,望着路边微风摇曳中节节向上的翠竹,我突然想起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三线建设期间写下的诗句:“常到三线峥嵘地,少到江浙鱼米乡。生身故乡非不爱,更爱三线练人场。”


  小城除了建筑独特,街头小吃也是一道道特别的风景线。烙锅洋芋、羊肉粉、油炸臭豆腐、甄甄糕……这些,都是小城独特的风味小吃,深受人们喜爱,也陪伴了一代代小城人民成长,成为小城记忆中不可或缺的浓重一笔。

水城烙锅


  烙锅洋芋,香辣爽口,味道奇香,油而不腻,是西部名小吃,有“西部一绝”之称号。烙锅洋芋不仅美味可口,还饱含独特的历史文化韵味。据清朝《水城厅采访册》载,吴三桂平水西宣慰使安坤路过水城,当时水城属于水西的管辖地盘,故本地的土著居民为躲避官兵,就逃到深山中,把粮食和炊具都隐藏起来。没有炊具做饭的清军将士,只得用瓦片将洋芋烙熟后充饥,不料这竟烙出了一道美味沿袭下来,形成了现在的“烙锅洋芋”。六盘水本土作家许雯丽女士在她的《胜境凉都》一书中就以《夜郎一锅容天下》作为一个篇章,专门描写了水城烙锅的独特美食文化。


水城羊肉粉


  滚烫的羊肉汤,火辣辣的油辣椒,细腻的肉片,米粉顺滑入口,靓汤袭人,酸菜调味,把葱花、蒜沫、姜粒、煳辣椒置于热气腾腾的羊肉、羊杂汤。一碗羊肉粉,直叫人一身大汗淋漓,意犹未尽。


  油炸臭豆腐是小城一种常见的街头小吃。臭豆腐香中有臭,臭中有香,在众小吃中鹤立鸡群,一枝独秀。金黄色的油炸臭豆腐,配以香菜、小葱、辣椒,让人回味无穷。


  “冰镇刮条漏鱼穿,晶莹沁齿有余寒。味调浓淡随君意,只管凉来不管酸。”小城凉粉色泽洁白,晶莹剔透,根据个人喜好和口味放配以酱油、醋、麻油、蒜泥、辣椒酱等佐料,吃起来嫩滑爽口,风味独特,令人垂涎三尺。


  甄甄糕,寓意“步步高”“年年高”,热气腾腾,色香味形样样俱全,清香润泽心底。


  糍粑,谐音“吃吧”,热糍粑,柔软香糯,裹上白糖、黄豆粉或黑色苏麻,一口咬下去,软绵又带韧劲,酥软香甜的浓浓糯米味,叫人停不下嘴来。


  ……


  如此品类繁多,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口味挑选,或甜、或咸、或辣、或酸、或油、或淡的各式小吃。每次的唇齿留香,都是味蕾在舌尖上的舞蹈,都是小城的一道独特韵味。


  走在河南岸彩色地砖铺就的路面上,一栋栋充满创意的建筑小屋映入眼帘,临河一侧绿荫下的长椅上、圆桌旁、河岸边,休闲的人们在这里聚集。这个九百米长的“三线文化”创意小镇,如今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佳所,创意景观与清澈流淌的河水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水城河畔一幅恬适美丽的风景画:有人驻足拍照,有人在慢跑,有人凭栏观景,有恋人相依低语,有老人含饴弄孙,还有人在读书看报……


美丽的水城古镇


  我想,因了水城河滋润的缘故,我们的城市是一座充满风韵、灵气的城市。滔滔不息的河流,让一座城市也跟着神采飞扬、生动起来。巴黎依伴着塞纳河而起源,孕育出一代代诗人、画家和音乐家;泰晤士河穿过青山绿林和葱茏草地汩汩而下,成为伦敦的母亲河;上海有苏州河、南京有秦淮河、成都有府南河……城邦沿河而兴,城市因河流而平添韵致与意境,河流与城市浑然交融,构成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城因河美,河因城名。正因为城市与河流巧妙应和,才有了令人惊羡的、萦绕着浪漫与优雅的河畔生活。小城有幸,水城河自西向东贯穿城市人口最集中的区域,通过治理,如今的水城河水清岸绿,正成为一道靓丽的城市景观带。为保护好我们的母亲河,还专门出台了《水城河保护条例》,小城人民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环境”的大局观和长远观。


  伫立河畔,一股清粼粼的水汽扑面而来,我想起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高行健在小城留下的足迹。他曾这样描写小城:“我从云贵交界的彝族地区乘汽车出来,到了水城,等了多半天的火车……这一带既非市镇又非农村,就让我已经有些捉摸不定自己了……后来,我坐到铁路边上卸下的原水堆上想想一点自己的事情干脆远远坐到河边去,看了好几个小时对面的山水。”能够让著名作家高行健坐下来看了好几个小时的山水,这足以说明小城山水自有其独特之处。在这座充满诗意的小城里,只要我们放下那些世俗的欲念,心怀山河日月,何处不是诗和远方呢?


  >>>>>>>>>>


  旅游攻略


  周边景区推介



  玉舍国家森林公园 位于水城区南部,属乌蒙山支脉,沟壑纵横、雄奇险峻,最高海拔2503米,最低海拔1700米,是贵州目前海拔最高的森林公园。距六盘水市区24公里,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有水柏铁路和两水线可到达景区。园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植物种类多达1000多种,林木郁郁葱葱,一年四季景色各异。



  百车河景区 位于水城区东南部,距市区15公里,是以居住、商业、公园、体育运动、休闲度假为主的城乡新区和大健康生态旅游景区。百车河因水而兴、得水而美、缘水而盛。景区以河为轴,右岸以温泉公园、现代汤屋、五星酒店、商业街、特色民居等元素,打造现代时尚标杆;左岸以特色古城镇步行街、田园风光、山地民俗村落、河滨艺术景观等元素,承载对田园生活的记忆和回味。


  >>>>>>>>>>


  作者简介


  王华,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中共六盘水市钟山区委宣传部。


  文/王华

  图/钟山区融媒体中心提供

  攻略整理/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向秋樾

  文字编辑/向秋樾

  视觉/实习生 彭宏兰

  编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