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正文

读方志 行贵州 | 三丈水,一个河谷的传奇

27度刊头.jpg


1709172333452767.jpeg


位于毕节市东大门金沙县境内的三丈水一带,至今仍流传着一首充满神秘色彩的诗:“石龙对石虎,石钟对石鼓,谁能识得破,银子万万五。”关于这首诗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是一首堪舆地理的诗;有人则认为这是一首藏宝诗。传说是清朝时期,石达开率部来到当时属大定府黔西州的三丈水一带,把大量金银财宝藏匿于此,并留下了这首藏宝诗。


查阅《大定府志》,上面有这样一段记载:咸丰十年(1861),石达开率军西征,当大军经过大定乌江一带时,受到了当地彝苗民众的热烈欢迎,他们以接待最尊贵客人的仪式欢迎石达开,将埋藏于地下多年的陈酿美酒取了出来,犒赏太平军将士。这些酒盛在坛子里,放在了花场正中央,用通心的吸管插入坛内。石达开和将士们与彝苗民众一同手扶吸管,低头畅饮。席间,石达开即兴赋诗一首:“千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五岳抱住擎天柱,吸尽黄河水倒流”。


这首诗被后世称为《咂酒诗》。


石达开是否在三丈水一带留下宝藏,至今没有更多的证据,但石达开经过乌江一带并且留下诗歌的史实,为古老的乌江增添了传奇色彩,使后人在游览乌江三丈水一带时,在欣赏河谷绮丽风光的同时,凭空多了些好奇和遐思。


其实,三丈水这个地名,从一出现,就注定与神秘和传奇有关。


据《金沙地名志》记载,三丈水,原名“三潮水”,又称“三涨水”,位于百里乌江画廊中段三丈水省级森林公园核心区域内,在金沙县沙土镇团山与黄泥村交界,与后山镇幸福村接壤。三丈水“依其源头黄鱼洞水每天三涨三消得名”。


据《贵州通志》记载:“三涨水在城西永丰里(今源村、沙土一带)”;《大定府志》也载有:三涨水,“在永丰里。有异处,一日三涨。”《采访册》云:“三涨水,在正北,其底水距城(贵阳)二百四十里,与遵义交界”。


三丈水地名的第一次演变,出现在明代。《后山乡志》记载着这样一段史实:明思宗崇祯十一年(1638)三月,地理学家徐霞客途经贵州,准备将修文“三潮水”写入游记,恰逢沙土镇文家田坝人刘在田在修文,听说后赶去将沙土“三潮水”的奇异之处对徐进行介绍。徐霞客听闻后颇感奇异,为避免重复,建议将沙土“三潮水”改名“三涨水”,后逐渐演变成“三丈水”。


1722934627252483_a.jpg

三丈水森林公园。(金沙县沙土镇人民政府供图)


沙土镇由于地处贵阳、遵义、毕节三市交界,又位于明清时期茶马古道连接黔中、黔北陆上的必经之路和发达的乌江航运水陆两路交汇的十字路口,古道繁忙,人流如织。


据《黔西州志》记载,“乾隆十一年(1746),黔西州设立运盐队,由仁怀运川盐入州境,再转运至平远、安顺等地”。川盐从川南的自贡、盐津等地出发,经过仁怀、播州,进入黔西东部安底、沙土中转后,经三丈水附近过乌江到修文、贵阳、安顺等地。


为保护黔西州东部盐茶贸易的安全和征收关税,康熙四年(1665),清政府在沙土黑神庙设置沙土汛,有汛兵120名,下辖14个兵塘,负责管理新化里、永丰里和敦义里的治安和厘金。这条茶马古道中的曾家垅石雕楼就是这一历史的见证。


曾家垅在经三丈水下贵阳的必经之路上,位于沙土镇民族村。明清时期,这里的古驿道十分繁忙。清朝沙土汛在此设杨家关塘,派汛兵驻防。在这条盐茶古道上,至今仍保留着一座清末的石碉楼。杨家官塘几经变故,或毁或迁,只有这座碉楼,在历经沧桑后,至今仍然屹立在高高的山梁上,眺望着远去的乌江。


作为黔北、黔中文化交往的前沿,黔西州东部地区重要的水陆码头和著名的风景名胜,三丈水自古就人文荟萃,游人如织。


在沙土镇民族村石笋坡到三丈水的崇山峻岭中,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一块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始修石笋坡盐茶古道的石碑,碑文中记载着:“石笋一路,非名邦大邑,康庄大道,有学士及友往来于其间,骚人逸玩赏于其地,上下左右,多崇山峻岭,且险而崎岖,去来者未免有裹足不前之苦。”


碑文中的学士是否指李白,至今已无处可考,但明清时期沙土人对李白曾经活动在乌江这一带深信不疑。除《石笋碑》的指向外,距此不远、同是去播州要道上的石牛口渡口的巨石上就刻有李白《咏石牛》一诗;与三丈水比邻的后山镇幸福村马子沟一座明末清初的墓碑左边侧碑上,也刻有李白《和谢枋德山中问答》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诗刻笔力遒劲,清晰可辨。


三丈水的传奇还吸引了大批清朝地方官员:清黔西知府王命来在《源水三涨》中说它“静翕才惊尘绝响,奔狂忽诧雨随车。阅来消息原非偶,堪补新图入志书。”黔西知州何缙在《源水三涨》中说它“天水曾传一画初,长留翕辟过幽渠。朝昏取次惊三涨,消息凭谁问太虚。”黔西知州冯光宿在《源水三涨》中说它“幽壑泉流亦幻哉,朝朝三涨白云隈”“峡底才停千级浪,源头又吼一声雷”。黔西州学政钱霦在《源水三涨》说它“潮音日每惊三听,天保诗堪缀九如”“兰亭久阔流觞会,蘸笔频将漫与书”。


光绪十九年(1893)十一月,云贵第一文状元赵以炯受好友毛文鸿之邀,从贵阳经三丈水到达黔西州新化里(今金沙县沙土镇),为其祖母毛杨氏撰写了一千多字的墓表。


作为黔西北茶马古道东线上一个重要的节点,明清时期的三丈水,不仅承担着盐茶运输的重任,还承载着黔中和黔北其他物资转运的重任。剽悍的马帮,从这条小小的河谷,运走了大量食盐、茶叶、兽皮、桐油、土布,还有彝、苗、汉等民族有关这条河谷的各种传说。


据三丈水《刘氏族谱》记载,明清时期的三丈水刘姓原为当地望族,为彰显家族威望,他们在河谷中修建了小桥,在一座小山上修建了宝塔。如今,刘家宝塔和小桥都已不复存在,只留下塔堡上坚实的巨石地基和民间“桥似弯弓塔似箭,射死刘家翰林院”的传说。


1935年3月,中央红军进驻沙土后,南渡乌江先头部队红一师指挥部就驻扎在三丈水黄泥村一侧的文家大院。3月31日到4月1日,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三万多主力红军,正是从这个河谷经过,从附近的梯子岩、大塘、江口三个渡口胜利南渡乌江,从而跳出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包围圈。


如今,这里的三丈水省级森林公园山高林密,云雾缭绕,风景秀丽。站在黄泥村一侧的悬崖上望去,远处山峦起伏,卧虎盘龙;近处碧水蓝天,波光粼粼;更有铁索飞架,渔歌唱晚,如诗如梦,眼前俨然一幅世外桃源画卷。

 

>>>>>>>>>>


相关链接

读方志 行贵州|鲍家屯:历史即当下,往事不如烟

读方志 行贵州|虎门巷:见证贵阳过往的老巷子      

读方志 行方志 | 青溪铁厂史话: 中国钢铁重工业的发端

读方志 行贵州 | “豉辣”食话

读方志 行贵州 | 地方志中“父与子”的故事

读方志 行贵州 | “黄小西,吃晚饭”,徐霞客打卡了两处

读方志 行贵州 | 地方志勾勒的贵州茶图景

读方志 行贵州|《遵义府志》的“副产品”—— 从《桐梓诗略》《播雅》到《黔诗纪略》

读方志 行贵州 | 梵净山:恐是神仙居,可见不可掬

读方志 行贵州 | 万峰林:磅礴数千里 西南奇胜处

读方志 行贵州 | 竹都话竹

读方志 行贵州 | 西江千户苗寨:千年时光蕴养的第一大苗寨

读方志 行贵州 | 五部县志里的荔波身影

读方志 行贵州 | 徐霞客点赞安顺:城垣峻整 街衢宏阔 市集甚盛

读方志 行贵州|大夏百年 寻脉贵州

读方志 行贵州|镇远古城,地域文化“盆景” 各路“神仙”聚会

读方志 行贵州|安顺是一座莹白的石头城

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最早教育先贤的星辰大海

读方志 行贵州 | 村超·乡村师范·黄质夫

读方志 行贵州 | 毕节养蜂史话

读方志 行贵州 | 郑珍成为比肩偶像尹珍的硕儒

读方志 行贵州|斗牛相思,交流和情谊绵绵无绝期

读方志 行贵州|古往今来的石阡人,是这样泡温泉的

读方志 行贵州|石牛口,一个不该遗忘的地方

读方志 行贵州 | 护国英烈传

读方志 行贵州 | 首批官费留学生与首家公立医院

读方志 行贵州 | 贵州旧志中的土司书写与土司形象

读方志 行贵州|寻着方志看白云

读方志 行贵州|古韵悠悠巢凤寺

读方志 行贵州|在村志里寻找乡愁

读方志 行贵州 |  护国英烈传

读方志 行贵州|隆里所村:600年前那位建筑设计师,请收下我的膝盖

读方志 行贵州|六盘水黄土坡,不见黄土不见坡

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土司从被动修志到主动存史

读方志 行贵州 |  吴中蕃两修《贵州通志》

读方志 行贵州|贵阳亭台楼阁的隐秘往事

读方志 行贵州 |  遵义舟水桥与八五厂的变迁

读方志 行贵州 | “广济”古桥 曾经的交通要道

读方志 行贵州 | 从贵州“惜字塔”说起

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飞地”趣话

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第一位状元曹维城文武兼备笑傲江湖

读方志 行贵州 | 相宝留云

读方志 行贵州│ 魁胆村:“杉君子”的奇幻漂流

读方志 行贵州|从江高增侗寨“吃新节”吃的啥?

读方志 行贵州|黔东南白酸的悠远历史

读方志 行贵州 | “牛瘪”和白酸一样,古已有之

读方志 行贵州 | 安龙招堤,你知道它的由来吗?

读书志 行贵州 | 夜郎坝1300年坐不更名的历史密码

读方志 行贵州|梁启超的贵州朋友圈

读方志 行贵州|为什么郑珍和莫友芝不愿意承担《贵阳府志》的编撰

读方志 行贵州 | 贵州第一座铁索桥——盘江铁索桥

读方志 行贵州|贵阳有座甲秀楼,半截插在云里头

读方志 行贵州|湄潭茶语

读方志 行贵州 |  顺着《遵义府志》的线头,牵出许多惺惺相惜又一脉相承的人和事

读方志 行贵州│《黎氏家谱》,让家谱从私家谱牒变成折射明清黔北社会的历史文献

读方志 行贵州|贵阳交际处的前世今生

读方志 行贵州|旧时餐饮广告中的贵阳美食渊源

读方志 行贵州│ 把沙滩村作为“方志之旅”首站,至少就没输在起跑线上

读方志 行贵州|在志书与现实的遥相呼应中,体会一方土地的生生不息

读方志 行贵州|“桥梁博物馆”里的古代桥梁



策划/黄蔚 舒畅

学术支持/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文/黄泽

编辑/刘立超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