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正文

读方志 行贵州 | 竹都话竹

头图.jpg


5f3f1d4df9c10f8b660cd0b4a3f51a9.jpg


6月23日,央视的《三餐四季》栏目把赤水的竹笋美食带到了全国观众面前,美味在舌尖绽放的同时,烟火人间的赤水画卷也在徐徐展开。以竹为食,是赤水人的日常,以竹为居、以竹为业也是赤水人的日常。


2023年,赤水市被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授予“中国竹都”称号,这是继获首批“中国竹子之乡”后的又一美誉,走上“青山变金山”的新征程。赤水市地处黔边、紧邻川渝,辖区面积1852平方千米,是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赤水市竹木资源丰富,竹林面积132.8万亩,乡土竹种12属34种,居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82.51%,居贵州第一。


1719191654925895_a.jpg 2023年4月22日,赤水市获“中国竹都”揭牌。(佘思良 摄)


走进赤水,一望无际的莽莽绿原,铺山盖岭。满山的竹林笑弯了腰,热情地欢迎来客。身入林中,如入绿色海洋,到处碧波拥翠,竹浪滚滚,清心、淡雅、葱茏的景色,让人心醉。竹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奏出美妙的乐曲。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为茂盛的竹林增添了几分神秘。


清仁怀直隶厅同知陈熙晋在道光年著《仁怀直隶厅志》卷之十五物产志“竹属”记载有斑竹、苦竹、刺竹、金竹、凤尾竹、紫竹、慈竹、箭竹、水竹、楠竹、月竹、琴丝竹、黑竹、罗汉竹、铁甲竹、楠竹、方竹、桃竹、人面竹等,可谓品类繁多。《梁氏宗谱》记有“栽习楠竹杉株,往来巴渝间出售”,入黔第一代先祖梁如选、梁如槐等五弟兄,在乾隆年间从上杭迁来仁怀厅复兴仁友时,曾有过引竹入赤的经历,梁如槐墓碑有对联“槐祖隆恩一脉瓜瓞成旺族;闽迁入赤三竹衍繁裕乡民”。


赤水的自然景观处处都有竹子的绰约身姿,有漫山遍野的丰富优势,1993年5月原林业部批准设立贵州赤水国家森林公园,吸引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览胜,清心洗肺。来到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经“野竹坪”,踏“地锣梯”,登“观海楼”,满目苍翠,竹浪荡漾,置身在一片令人心醉的绿色海洋之中,感受赤水这片沃土上竹之丰富多彩、竹之美艳动人、竹之壮丽宏伟。


1719191646913429_a.jpg 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王长育 摄)


赤水的楠竹分布较广,经济效益好,生长周期短,繁殖能力强,清代诗人傅同形《种竹》诗云“种就两三竿,摇来千万个”。楠竹原来不长于赤水,黎理泰为赤水引进楠竹的第一人,被称为竹王,赤水人纪念他的丰功伟绩,在竹海公园立有“竹王黎理泰”塑像。


1719191634745047_a.jpg

“竹王黎理泰”塑像。(黎皓 供)


《仁怀直隶厅志》卷之二十艺文志有诗“前身莫作竹王看,千尺梢云又一般。记否无诸台上客,八千里外报平安。”并注“楠竹,围二尺余。乾隆三十四年,黎姓自闽之上杭县携三竿至后槽栽植。”颂赞黎理泰长途运竹的壮举。


《赤水县志》人物传记载:“黎理泰,福建省上杭县张芬乡人,乾隆二十年,由早期旅居仁怀厅经商的远房族人黎作尧相邀来仁怀厅。先佣工于周姓,栽种蓝靛,结婚后,定居后槽(今葫市镇尖山村境内),以农为业。乾隆三十四年秋,黎理泰返回老家迎接母亲来黔,其母执意不肯远行。理泰辞别母亲,带三个弟弟,并挖取4株楠竹苗回黔栽种,象征黎氏四弟兄在异地安家落户,生根发芽。竹苗用木桶带泥分装,陆运经江西至湖南,转水运逆长江入赤水河,至厅境葫芦脑(今葫市镇)起岸,人力抬至后槽,栽种于房后,共历时3月。黎氏兄弟精心培育成活3株。楠竹成林后,乡民目睹楠竹的优越性,纷纷登门索求母竹,经过黎氏兄弟辅导和民间不断扩种,百年左右,沿河两岸方圆几十华里的山坡上均有成片的楠竹林。”


《赤水县志》记载:“民国38年,全县楠竹面积仅为1021亩。1963年全县楠竹林为15.7万亩。1965年赤水县委发出“粮食搞高产,楠竹大发展”号召,部分地区大量栽竹或埋鞭造林。1965年11月,贵州省人民委员会将赤水县列为发展楠竹的重点县,调整仁赤习三县区划,将习水县产楠竹的长沙、官渡两个区调整给赤水县。1975年发展到23.5万亩,1985年末为27.3万亩。”2023年楠竹面积达到52.8万亩。


楠竹全身都是宝,与赤水人的生活紧密相连,农闲时编制竹制品到市场出售卖贴补家用。走进赤水农家,随处可见竹子相关的物件。房前屋后堆放有箩篼、背篼、簸箕、围席,床上铺有竹席、竹枕,灶台上有竹菜板、竹筷,客厅里有竹椅、竹凳,餐桌佳肴上有竹笋、竹燕窝,卫生间有竹牙刷、竹马桶盖,房屋、凉亭也有用竹建筑材料的,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楠竹枝丫可以扎捆作扫帚,笋壳可作包裹材料,垫衬鞋底。陈熙晋《之溪棹歌》有这样的描述:“独有葫芦溪上笋,一冬风味舌头甘。”竹笋可鲜食或制成笋干、罐头,近年推出竹笋为主要原材料的全竹宴,成为食客、游客追捧的美味。


1719191609579043_a.jpg

赤水全竹宴。(张浪 摄)


心灵手巧的赤水人,利用赤水的竹资源,以竹雕、竹编等工艺,加工各种各类工艺品,赋予竹子更多的灵性和文化内涵。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杨昌芹创办竹编研培基地,打造“极竹堂”品牌,利用竹资源编织水杯、茶具、瓷器、手提包、首饰等立体精细工艺品。她带着自己的作品走进人民大会堂的代表通道,向全国人民展示赤水人的匠心独运的竹编工艺。她的基地直接或间接带动2000多人实现就业,年均助民增收3万余元。


1719191597707062_a.jpg 

2018年3月5日,杨昌芹在全国第十三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会首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中展示赤水竹编工艺品。


在大同古镇下码头,常有一批青年男女在河流中踏竹而舞训练独竹漂。有“一苇渡江”之妙称的赤水独竹漂,1999年首次代表贵州参加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夺得水上表演金奖,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代表性项目。独竹漂发源于赤水河支流大同河段,广泛流传于赤水河沿岸的大同镇、复兴镇等地区,是赤水河畔劳动人民早期运竹木放排时,放排工划独竹追赶散落河中的竹木练就的绝活。独竹漂既可以作技巧表演,也可以进行竞速比赛,表演有单人、双人、团体等组合,有正划、倒划、转身划等动作,有跳竿、绕圈、十字架、竿上独立、竿上俯卧撑等技巧。


1719191671846889_a.jpg 20世纪70年代的水上轻骑兵。(梁小平 供 原载于人民画报1972.2期)


赤水的楠竹除在境内不断扩种外,也在周边县市不断发展。据《赤水县志》记载,其竹苗“曾先后供应习水、仁怀、桐梓、遵义、道真、凤冈、绥阳、毕节、金沙、安顺等县市楠竹种。”其成竹则主要沿着赤水河运往川渝等省市销售。随着赤水河盐运的发展,赤水的楠竹大量销往长江沿线口岸。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作为国民政府的陪都,赤水的楠竹输出重庆的量更大。


楠竹之外的其他竹种,人们惯称为杂竹。1959年华一纸厂搬到赤水后,人们逐步重视对杂竹的管理和经营,赤水的竹林面积逐步增加。21世纪后,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赤水人大面积种植和管护杂竹,使竹林面积快速增加。


2003年,赤水用心做“竹”文章,丰富的竹资源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国务院批准年产20万吨的纸浆厂落户赤水,后改制为泰盛(贵州)竹资源发展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纸浆、纸浆板、生活原纸和纸制品的生产、销售及进出口业务,主厂区占地面积1730余亩。2023年生产竹浆纸浆34.04万吨,收购竹原料121.34万吨,带动18万竹农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依附纸浆企业成长起来的竹韵、桂源、百冠、唯美源等十几家纸品生产企业,先后入驻工业园区,让赤水人在家门口就能务工挣钱,带动人们增收致富。


1719191736179226_a.jpg

汇美佳源纸业有限公司卷纸和抽纸成品生产车间(李兵 供图)


2022年,赤水市创建国家竹产业示范园区,建成一院一馆两中心(贵州省新时代竹产业研究院、竹文化博物馆、贵州竹产品交易中心、贵州省竹产品检验检测中心),汇聚文化展览与研学、餐旅、会议等多种功能,成为引领赤水乃至贵州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馆内布置涵盖了不同地域的竹文化艺术精品、“竹智造(科技与装饰材料)”、竹乐器等竹文化展区,有精美的竹雕、雅致的竹扇、秀丽的竹伞等形式多样的竹制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对于进一步挖掘、沉淀、研究和普及赤水的竹文化,增强赤水人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1719191702938443_a.jpg赤水竹文化博物馆(洪开第  2024年摄)


在不断全方位开发和利用竹资源的同时,敏锐嗅觉的赤水市顺应“以竹代塑”的全新发展理念,成为全国首个“以竹代塑”绿色示范点。与国际竹藤中心、南京林业大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进高精深新型竹产品及保鲜技术研发,建立竹产品研发、质量检测认证标准体系。赤水的竹资源势必将得到更加有效地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


 >>>>>>>>>>


相关链接


读方志 行贵州 | 西江千户苗寨:千年时光蕴养的第一大苗寨

读方志 行贵州 | 五部县志里的荔波身影

读方志 行贵州 | 徐霞客点赞安顺:城垣峻整 街衢宏阔 市集甚盛

读方志 行贵州|大夏百年 寻脉贵州

读方志 行贵州|镇远古城,地域文化“盆景” 各路“神仙”聚会

读方志 行贵州|安顺是一座莹白的石头城

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最早教育先贤的星辰大海

读方志 行贵州 | 村超·乡村师范·黄质夫

读方志 行贵州 | 毕节养蜂史话

读方志 行贵州 | 郑珍成为比肩偶像尹珍的硕儒

读方志 行贵州|斗牛相思,交流和情谊绵绵无绝期

读方志 行贵州|古往今来的石阡人,是这样泡温泉的

读方志 行贵州|石牛口,一个不该遗忘的地方

读方志 行贵州 | 护国英烈传

读方志 行贵州 | 首批官费留学生与首家公立医院

读方志 行贵州 | 贵州旧志中的土司书写与土司形象

读方志 行贵州|寻着方志看白云

读方志 行贵州|古韵悠悠巢凤寺

读方志 行贵州|在村志里寻找乡愁

读方志 行贵州 |  护国英烈传

读方志 行贵州|隆里所村:600年前那位建筑设计师,请收下我的膝盖

读方志 行贵州|六盘水黄土坡,不见黄土不见坡

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土司从被动修志到主动存史

读方志 行贵州 |  吴中蕃两修《贵州通志》

读方志 行贵州|贵阳亭台楼阁的隐秘往事

读方志 行贵州 |  遵义舟水桥与八五厂的变迁

读方志 行贵州 | “广济”古桥 曾经的交通要道

读方志 行贵州 | 从贵州“惜字塔”说起

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飞地”趣话

读方志 行贵州|贵州第一位状元曹维城文武兼备笑傲江湖

读方志 行贵州 | 相宝留云

读方志 行贵州│ 魁胆村:“杉君子”的奇幻漂流

读方志 行贵州|从江高增侗寨“吃新节”吃的啥?

读方志 行贵州|黔东南白酸的悠远历史

读方志 行贵州 | “牛瘪”和白酸一样,古已有之

读方志 行贵州 | 安龙招堤,你知道它的由来吗?

读书志 行贵州 | 夜郎坝1300年坐不更名的历史密码

读方志 行贵州|梁启超的贵州朋友圈

读方志 行贵州|为什么郑珍和莫友芝不愿意承担《贵阳府志》的编撰

读方志 行贵州 | 贵州第一座铁索桥——盘江铁索桥

读方志 行贵州|贵阳有座甲秀楼,半截插在云里头

读方志 行贵州|湄潭茶语

读方志 行贵州 |  顺着《遵义府志》的线头,牵出许多惺惺相惜又一脉相承的人和事

读方志 行贵州│《黎氏家谱》,让家谱从私家谱牒变成折射明清黔北社会的历史文献

读方志 行贵州|贵阳交际处的前世今生

读方志 行贵州|旧时餐饮广告中的贵阳美食渊源

读方志 行贵州│ 把沙滩村作为“方志之旅”首站,至少就没输在起跑线上

读方志 行贵州|在志书与现实的遥相呼应中,体会一方土地的生生不息

读方志 行贵州|“桥梁博物馆”里的古代桥梁

                              

策划/黄蔚 舒畅

学术支持/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文/余家洪  何国彬

编辑/黄若佩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