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正文

聚焦北京图博会贵州展团|毛佩琦:屯堡文化历史文献发表第一步,学术研究一大步

  “贵州地区民族众多,屯堡人与各民族人民交错杂居,却能和睦相处。不同文化保持了各自的特色又互相包容,和谐发展,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具体写照。”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明史学会首席顾问毛佩琦在《屯堡文丛》 总序里这样描述屯堡文化。

  

观众正在看《屯堡文丛》系列图书。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梓颜 摄。.jpg

观众正在看《屯堡文丛》系列图书


  作为贵州省“四大文化工程”之一的《屯堡文丛》的首批图书——包括《屯堡历史文献集成·第一辑·家谱卷》《屯堡小识丛书》(地戏、服饰、建筑、民俗、手艺5种)、《安顺屯堡的防御性与地域性(修订版)》《边缘与中心:历史格局下的屯堡文化研究》等在内的16种新书亮相北京图博会,带大家走近被学界称为“明代历史的活化石”的屯堡文化。

  

  6月20日,在贵州屯堡的“前世今生”—屯堡文化的文献支撑与活态传承活动上,毛佩琦接受记者采访。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明史学会首席顾问毛佩琦。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杨摄。.jpg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明史学会首席顾问毛佩琦


  “家谱是研究明初屯堡文化的基础工程。”在谈到《屯堡历史文献集成·第一辑·家谱卷》时,他表示屯堡文化是从一本家谱写起,它的出版打造了一个很好的贵州样板。不仅集中展现贵州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上作出的贡献,也可以为后面的学术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我觉得这部屯堡历史文献的集成,会推动整个屯堡文化的研究。”他赞道。

  

观众正在看《屯堡文丛》系列图书。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梓颜 摄.jpg

观众正在看《屯堡文丛》系列图书


  对屯堡的研究,从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了,到20世纪80年代成为一个热点。研究明史的人,很难不爱上贵州屯堡文化,毛佩琦说自己曾不下六次到访贵州,在他的眼中,贵州很适合做田野调查。屯堡大量活的遗存和口述历史,包括活的文物、地戏服装,都十分吸引他来到贵州。


  “古代屯堡人的生活习惯、民族服饰、自然的生活,我觉得都是很奇特的文化现象。”毛佩琦说,通过贵州屯堡文化的研究,可以研究民俗发展规律、民俗融合的规律、语言风俗的发展规律,地方文化的发展规律。

 

《屯堡历史文献集成·第一辑·家谱卷》。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梓颜 摄.jpg

《屯堡历史文献集成·第一辑·家谱卷》

 

  “屯堡文化是一个宝库,值得我们好好的发掘。”在他看来,文献发表是第一步,只有走出这一步,才能做好下一步屯堡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祖嘉 周梓颜 刘杨

编辑 胡桅可

二审 杨韬

三审 田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