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社会 > 正文

山山不息|游啊游,游进河谷中蜿蜒的赤水河

写在前面:

  

  作为岩溶地貌的代表,贵州“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居全国之首,是全球喀斯特发育最典型、最复杂、景观类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世界上已开发的15种主要自然旅游资源中,贵州占有山地、高原、洞穴、泉水、瀑布、野生动物等10种。

  

  正因“喀斯特”,让贵州在地球腰带上拥有了一颗“绿宝石”,让赤水河与丹霞地貌交织出“端午赤浪,重阳碧波”的奇观。

  

  天眼新闻推出“山山不息”系列,讲述贵州在喀斯特地貌下草、林、河的生态故事。

  

  禁渔不禁鱼,鱼变味不变

  

  水煮沸,放入生姜、黄瓜和盐,再倒入用盐腌制了几分钟的鱼肉,小火慢炖以后就可以起锅给食客了。

  

  “这个做法只有在我们赤水才能这么好吃,其他地方这么做的话鱼肉腥味很重。”赤水河畔丙安古镇里王记白水鱼老板王雪辉说,自家店里的招牌菜就是白水鱼,“这个鱼必须用我们当地的冷水鱼。”


1.jpg

丙安古镇里王记白水鱼店的白水鱼

  

  “到赤水一定要吃鱼、笋和豆花。”这是赤水本地人最地道的推荐,“冷水鱼是我们的特色,用山上流下来的冷泉水养的草鱼,肉质很嫩。”

  

  在王雪辉记忆中,以前的白水鱼用的都是赤水河里野生的青板鱼(中华倒刺鲃),又被称为“野草鱼”,这种鱼鳞片大,数量少,肉质细嫩、味道鲜美。

  

  中华倒刺鲃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上游及其支流,喜欢成群栖息于底层多为乱石的流水中,要求水质清新,不耐低氧。


2.jpg

赤水河穿丙安古镇而过

  

  作为长江支流之一的赤水河是它们良好的栖息地。赤水河河段总长度628.23千米,发源于云南省,流经云贵川三省并从四川省汇入长江。

  

  赤水河处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是长江上游支流中唯一没有闸坝阻隔、保持自然流态的河流,河域内深藏160多种鱼类资源。

  

  2017年1月1日零时起至2026年12月31日24时止,贵州在赤水河流域实施全面禁渔,禁止一切捕捞行为——这是长江流域首条实施全面“十年禁渔”的一级支流。


3.jpg

丙安古镇里王记白水鱼店

  

  “从那时候起,我们做白水鱼就没有用野生青板鱼了,都是人工冷水养殖的。”王雪辉说,其实大家都明白,禁渔是为了让大家以后都有好鱼吃,“不禁的话,一下子吃光了,水不好了,什么都吃不成了。”

  

  打鱼变护鱼,上岸生活新


  河面上,一艘执法船急速驶过。只用眼睛看,向英俊很快便发现了河中“暗网”。

  

  “每天我都会巡查一遍,渔网陷阱对我来说,一看就知道安在哪儿。”对于赤水河,向英俊有极高的敏锐度,这一切源于他过去的渔民身份。

  

  从小居住在赤水河边的向英俊,16岁便下河打渔。“那时候一网兜下去,运气好时捕到‘中华倒刺鲃’,一天可以赚3000多块钱。”


4.jpg

赤水河上每天都有执法船巡视是否有违法捕捞行为

  

  肉质细嫩的“中华倒刺鲃”因其味道鲜美在市场畅销,在赤水河上曾备受追捧。20世纪末以来,“中华倒刺鲃”面临被过度捕捞、野生种群资源衰退的问题。

  

  “从我父辈开始就在打鱼,以前河里有很多鱼。然而,随着打鱼人增多,河里的鱼类种类、大小都在逐年递减。”向英俊记得,随着捕鱼的人越来越多,对鱼类生态造成了一定破坏,因此河里的鱼少了很多。那时候,撒网开始有空网,大家纷纷抱怨鱼不好打了。

  

  为保护好这块重要的生态屏障,2015年底,长江流域赤水河段全面禁捕,推动渔民稳妥上岸。2016年,农业农村部将赤水市列为长江流域退捕转产试点县。

  

  “我们评估渔民们捕捞使用船网的经济价值,给予他们一定的经济补偿,在渔民们上岸转行的过渡期,提供3年生活补贴。这样的政策支持还有很多。”唐尚坤介绍,现在,有的渔民选择就近务工,有的转化为赤水河巡护员,还有的选择在家发展产业。开展禁渔工作以来,138户207名渔民上了岸。

  

  对河道熟悉、驾船技术娴熟的向英俊,被聘请成为“巡河员”。

  

  现在,每天到河域巡查一圈成为向英俊的日常工作,在赤水河上工作多年,他常常能见到鱼儿跃水而出。他说,这像极了很久以前水清鱼肥的场景。


5.jpg

向英俊正在巡河

  

  “现在的鱼比以前更多,以前一兜子下去多是1斤的小鱼,现在鱼可以长到7、8斤。”

  

  在他过去打鱼的27年时间里,最昂贵的鱼当属“岩原鲤”,而现在,赤水河中出现了过去不曾见过的稀缺物种“鳗鱼”,他直言,“这是前30年都没见过的品种。”

  

  2011年,贵州省制定出台了全国省级层面第一部针对流域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并在2020年协同云南、四川两省开展赤水河流域保护共同立法。

  

  7年过去,一项项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措施和法规落实守护了这一条母亲河。赤水河村民依河而生,用自己小小力量呵护着一湾河水静静流淌,一尾鱼有了新生。

  

  禁渔显成效,水优鱼也欢

  

6.jpg

中科院赤水河珍稀特有鱼类保护与水生生物多样性观测研究站工程师何雨琦


  “这段时间正好是鱼儿们的繁殖期,在赤水河汛期,漂流性鱼卵就会随着水流漂至下游。我们会定期在河流中收集鱼卵并培育,以此鉴定鱼的种类并推断产卵场等信息。”走进中科院赤水河珍稀特有鱼类保护与水生生物多样性观测研究站内循环水养殖室内,三十余个高约1米的大桶整齐排列,其上各设有水龙头,小型人工鱼巢上下堆叠,紧靠墙面,不同品种的鱼在此生活。该研究站工程师何雨琦不时走动,穿梭其中查看鱼的状态。


  中科院赤水河珍稀特有鱼类保护与水生生物多样性观测研究站是目前国内唯一专门开展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资源保护和水生生物多样性监测研究的野外台站。“赤水河站设有6个重点观测点,每个月每个点都要进行一次采集,以此查看记录赤水河里鱼的生长状况。”何雨琦介绍。

  

  赤水河站坡头镇、赤水镇、赤水市和合江县4个固定监测江段禁渔前5年(2011-2016)和禁渔后5年(2017-2021)监测数据显示,采集到的鱼类物种数量由禁渔前5年的123种增加至禁渔后5年的126种,鳗鲡、红唇薄鳅、异鳔鳅鮀、细鳞鲴、光唇蛇鼩等消失多年的鱼类重新在赤水河出现。


7.jpg

中科院赤水河珍稀特有鱼类保护与水生生物多样性观测研究站内循环水养殖室

  

  “通过数据对比,我们发现,赤水市江段采集到的鱼卵、鱼苗鱼类早期资源物种数量由禁渔前5年的31种增加至禁渔后5年的45种,鱼类繁殖状况显著改善,禁渔后赤水河水生态系统特征指标明显改善,河流健康状况稳步提升。”何雨琦说。

  

  “赤水市赤水河段从2016年9月就开始全面禁渔,我们联合公安、市场、交管部门打击非法捕捞,开展日常监管工作。”赤水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唐尚坤说。

  

  5月31日,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的毕节市、遵义市、泸州市、昭通市联合开展赤水河流域联合执法检查行动正式启动。


8.jpg

中科院赤水河珍稀特有鱼类保护与水生生物多样性观测研究站内循环水养殖室

  

  此外,为加大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力度,2020年8月25日,贵州省遵义市、毕节市、云南省昭通市、四川省泸州市四家中级法院签订了《关于建立赤水河全流域环境资源审判跨省域司法协作机制的意见》,立足工作实际,提出10大方面20条具体协作事项,致力于构建赤水河流域系统化、常态化、制度化的协同联动工作机制。

  

  三年来,沿线中基层法院充分发挥环境资源审判职能作用,合力保护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为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在各部门内外联合、三省联动下,赤水河禁渔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金沙鲈鲤”又重新在赤水河中被发现。


9.jpg

“十年禁渔”联合执法行动巡船

  

  “赤水河禁渔工作进入巩固期,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将继续做好目前的工作,加强打击非法捕捞,守护好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的家园。”唐尚坤说。

  

  而今,在云贵川三省的昭通市、毕节市、遵义市、泸州市的共同努力下,赤水河又见水清岸绿,鱼跃水面。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梓颜 陈祖嘉 周睿

编辑 李娟

二审 杨韬

三审 田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