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社会 > 正文

【跟“警”脚步】杨林:用‘警察蓝’为乡村振兴画卷增色

  4月25日,在贵安新区高峰镇尧上村的玉米地里,贵安新区公安局民警杨林正在帮群众解决同一块玉米地栽种的秸秆高低不一难题,一位人民警察为何在田间地头为群众提供耕种服务,这要从8年前说起。


  “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对农村有着特别的情感。”杨林告诉记者,他从黔西南的大山走出来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求学,毕业后便投入公安工作,至今已有23年。本着对农村的热爱,2016年,时任贵安新区公安局工会主席的他毅然主动加入驻村干部队伍,来到贵安新区最偏远的村镇尧上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这一来便是8年光阴。“驻村工作很辛苦,但组织的信任和村民的支持,让我选择留在村里,继续为群众做更多实事和好事。”杨林说。


001.png

杨林(右一)为玉米地去除杂草


  交谈间,杨林蹲在玉米地里仔细察看秸秆长势,并立刻联系贵州省农科院的专家李承涛,“李老师,请帮忙研究一下,同样的一块地,为什么长出来一边大一边小?是什么原因呢?有什么办法改良没得?”


  “再等一周看看,是种子纯度还是栽培因素。如出现植株萎蔫,注意一下根部是否有土蚕食根。种植的时候,如果种子覆土不均匀也会出现高低生长不一,再等一段时间拔节时出现叶片、茎秆颜色不同的,就是种子杂或纯度不够。”杨林向村民陈重阳转述了李承涛的解答。


001.png

杨林为农户解决种植中遇到的问题


  “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热情帮助,专家的全程指导,让我们对今年的玉米收成很有信心。”从撂荒地到一片片长势喜人的玉米地,村民陈重阳介绍,去年,看着村里好好的土地撂荒,让他感觉很可惜,他家三姊妹主动与村里沟通,提出种植玉米的想法,村支两委与驻村工作队第一时间对村内闲置农田进行实地考察,将上百块零散土地共40余亩进行整合流转给陈重阳家三姊妹,并于去年12月协助完成割草、翻土等工作,在今年1月,玉米育苗工作顺利开展。


001.png

杨林(左一)帮助村民挖折耳根


  “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顾家又增收”,杨林介绍,村里撂荒地长期存在“不愿种”和“种不好”的难题,除探索以陈重阳为代表的“新农人”模式外,去年10月以来,他与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共同引进馥远茶业有限公司到村开发废弃茶山450亩,并积极协调贵州佳源食用菌种植有限公司来华山松良种场种植赤松茸。探索一条尧上村的发展之路,从而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村民增收。


001.png

杨林对撂荒地进行多方位拍照


  解决了陈重阳家的难题,杨林又奔赴下一个田间地头,来到尧上村山坡上一片开阔的撂荒地,完成图斑整改工作。“图斑整改是耕地保护工作,要严守基本农田红线。”熟练地打开耕地监测软件,杨林来到图斑的具体位置后,边对撂荒地进行多方位拍照,边实地核查撂荒的程度和复垦的难度等基本情况。


  跟随杨林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夕阳的余晖洒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采访临近尾声,当记者问他8年驻村生涯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时,他说这8年发生了数不清的“酸甜苦辣”故事,近日一起具有警醒意义的事件,他认为有必要与大家分享。上周五凌晨1点,杨林与同事结束加班后,在返回住处的途中,发现村民刘力(化名)醉酒后躺在甘凯线对向车道带。“发现时,刘力不省人事,这里是下坡转弯处,又是夜间,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危及刘力的生命安全。”杨林与同事齐力将刘力送回家中后,已返回住处的杨林担心刘力躺在对向车道上是有轻生倾向,又于凌晨2点再次赶回刘力家中察看他的情况,在与其家人取得联系并确认他本人无碍后,杨林才放心离开。“群众安危无小事,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和一名驻村干部,要始终将群众放在心里。”杨林说。


001.png

杨林(右一)到村民家中走访 受访者供图


  8年的驻村生涯,杨林在田间地头护航春耕秋收,走村入户在村民家中开展反诈宣传、协调矛盾纠纷……在一次次为民服务中,他见证了尧上村的发展。“人民警察为人民,我将继续扎根基层,为群众办更多实事和好事,用‘警察蓝’为乡村振兴画卷增色。”杨林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丹 张开学

编辑 胡桅可

二审 刘娟

三审 庞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