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都市新闻 > 正文

【逐梦前行,成就无限可能】张谨:用岁月錾刻“银色”人生


开栏语:


美好幸福的生活背后,离不开各行各业千千万万的劳动者。他们或守护万家灯火,或进行科研创新,或为百姓健康保驾护航……以勤劳的双手,逐梦前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着不平凡的成绩,用实际行动诠释“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


躬耕者,皆身披光芒。即日起,贵州天眼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携手贵州省职工文化体育协会、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贵州分公司,启动无限极致敬劳动者——“逐梦前行,成就无限可能”劳动者风采线上展示活动。天眼新闻记者将深入我省各行各业,通过视频、文字、图片展示20位劳动者奋斗的故事、感人的瞬间,深刻诠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致敬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劳动者,致敬为美好生活努力的奋斗者。


刊头.jpg


人物检索:

张谨,生于黔东南州黄平县苗族银饰制作世家,是家族里“打破规矩”的第一位女银匠、贵州省十佳青年民间艺术家、2019年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在银饰古法锻造中实现自我价值。入行20年的履历,每一步都稳扎稳打又闪耀着“她”字的光彩。


微信图片_20240723143723.jpg


如今,43岁的张谨大多数时间都在“叮叮当当”声中度过,这是制作锤子与银饰碰撞发出的美妙“音符”,也是她人生的主题“旋律”。


与张谨的见面,是在贵阳市花溪区青岩古镇北街龙井村的银饰工作室。身着苗族服饰,由于常年从事银饰加工,她一双灵巧的手老茧丛生,手指上爬满了水泡破裂后留下的印痕。


正在给客人制作一款高定银项圈嫁妆的张谨告诉记者,制作银饰品的过程非常繁琐,需要经过多个步骤。首先,就是根据客户的需求和设计的款式,将银子打造成想要的形状。接下来,最最难的一步就是錾刻上各种纹饰和图案,这一步也是最核心最关键的一步。最后,将成品进行抛光和打磨,使其更加光滑明亮。


微信图片_20240723143710.jpg


在银匠从业者里,张谨算得上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她打破了苗族银饰制作工艺历来“传男不传女”的习俗。“从记事起,每天放学回家,我就帮父亲焊接、錾刻、抛光,借机学习锻造技术。”张谨说,日子一天天过去,她会的东西越来越多,技术也越来越熟练。初中毕业时,她已成为附近家喻户晓的“小女银匠”。


苗家人喜爱银饰,因为闪亮似雪的银饰能衬托苗族姑娘的靓丽。银饰对于苗族,象征着美丽、光明、富裕。凭着对苗族银饰的热爱和天赋,执着的张谨终于打动了父亲。他主动打破“传男不传女”的习俗,将祖传技艺传授给她。


但理想和现实终有差距。2002年,从贵州天柱民族师范学校毕业后,张谨在黄平县一所最偏远的乡村完小执教。但内心一直割舍不下祖辈们传下来的技艺,2008年8月,她到青岩古镇创办了一家名为《贵州苗族印象》手工银饰作坊,开始从事民间银器饰品的艺术生涯。


因为作品细致精巧,渐渐地就有了名气。怀揣对手工艺极致的热爱,不断学习是张谨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张谨说:“制作银器工艺品的过程,其实就是在传承,是对传统文化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意识到这点之后,张谨决定提升自己,她去了很多的大学研习。在多年的学习和实践中,积累了许许多多的经验,并虚心向多位技艺高超的老师请教,不断创新,使自己的技艺不断提高。


微信图片_20240723143717.jpg


张谨说,在政府授予了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称号后,她开始广招学员。“我们的苗族银饰灿烂多彩,不仅有银插花、银牛角、银帽,还有披肩、压领、腰链、衣片、衣泡、银铃等,银匠传承的不仅是手艺,更是文化。”张谨认为,苗族文化不应单单局限在贵州,而要走到全世界,“这是我的梦想,这也是非遗文化所期待的。”


如今,张谨成立了一家民族工艺品公司,主营传统手工银饰、银器、刺绣、蜡染等民族工艺品,将现代时尚元素和贵州本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创新。她还在花溪区龙井村成立了银坊工作室,集展、产、学、研及沉浸式体验为一体,在展示劳动技艺、培养传统手工艺传承人的同时,还时常举办各种宣讲会。


“我将在我的行业积极探索,研发出更多优秀银绣创新产品,拓展更多银饰的运用范围。”张谨说,她希望通过自己的进一步努力,带动更多周边村民共同增收。


采访结束时,张谨也完成了制作。一件体现对顾客婚姻美好祝愿的银饰抛光打磨完毕,雪白的银项圈犹如一碗皎洁的明月,光耀无比。张谨轻轻拭去头上的汗珠,笑靥如花。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旭婉婷

编辑 高志杰

二审 申凌

三审 沈丽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