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美食 > 正文

科学技术送下乡 闲置土地迎“薯”光

图片 1.jpg

“我们采用打孔种植,是为了减省之后的破膜工序,种薯插空种植中间保持30厘米,不要太密。”

 

“先把坏掉的种薯挑拣出来,是为了不让其‘传染’到好的种薯,切块时记得用高锰酸钾溶液给刀具消毒。”

2.jpg

 

“这个品种表皮光滑、芽眼浅。大家在种植时,可以在底肥里加一些辛硫磷,用来防治蚂蚁等病虫害。”

……

正是春耕备耕农忙时节,白云区牛场布依族乡石龙村在省农科院专家指导下,试点种植40亩高产马铃薯。“此次试点种植的马铃薯,是农科院科研选育的优良品种‘黔芋8号’和‘黔芋9号’,经过科学种植科学管理,有望实现亩产近8000斤。”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贵阳综合试验站站长、贵州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所长李飞一边讲解原理,一边下地实操,手把手指导村民进行起垄、覆膜、打孔、播种等工序,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3.jpg


“家里人外出打工,土地基本闲置了。这次村里动员试点种植马铃薯,不仅有专家指导,还能帮忙销售,我就想着拿一亩地来试试。”“我家的土地以前种的是苞谷,这次试试专家带来的新品种,看看能不能出效益。”“不学不知道,种马铃薯有这么多讲究,特别是病虫害防治那一块的知识,很受用。”……两个多小时的现场教学,使得参与试种的村民从“站在田边看”到“跟着一起干”,还不时向农技专家提问,畅想着丰收时的景象。

 4.jpg

“近年来,我们在省农科院专家团队的帮助下,大力发展粉黛、黄金奈李等田园综合体项目,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前来观光,农文旅产业初见雏形。”石龙村驻村第一书记邓召斌说,考虑到还有村民因外出务工,或是习惯种植传统农作物等实际,导致村里的部分土地正面临着减产低效的瓶颈,“于是,我们在今年初再次对接省农科院专家团队进行了实地调研,发现‘黔芋8号’和‘黔芋9号’适宜在石龙这样的中高海拔的地方种植,随即确定开展试点种植,若产出情况较好,我们还计划打造石龙马铃薯品牌,以此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这里森林覆盖率高,生态资源丰富,是一个避暑的好地方。大家再把空闲的、低效减产的土地综合利用起来,尝试发展高产高效产业项目,对发展乡村旅游就是‘锦上添花’。比方说,游客来了,能把优质的马铃薯带回家,就能为石龙村增加知名度,帮助当地村民增加收入,助推乡村振兴。”李飞说。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农业是一个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小小种薯或许就藏着产业链的大文章。近年来,白云区统筹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立足乡村需求,服务农民需要,以技术创新应用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切实将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在乡村产业技术供给、农村农业发展、科技农业项目等方面。今年,该区将持续抓实抓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农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为引领,大力推广良种良技,切实保障全区粮食安全,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唯

编辑 刘小钰

二审 肖阳

三审 邬建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