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旅游 > 正文

《乡村地理》 | 屯堡考古——卫所篇 黔中地区卫所考古·明代贵州曾三次集中设卫

顶图2.jpg


卫所,明朝使用的一种军队编制制度。

明朝军队永乐时全国兵员达两百万,编制实行"卫所制",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一府设所,几府设卫。卫设指挥使,统兵士五千六百人。卫下有千户所(一千一百二十士兵),千户所下设百户所(一百一十二士兵)。各府县卫所归各指挥使司都指挥使管辖,各都指挥使又归中央五军都督府管辖。

有明一代,贵州先后设卫29个。从各种文献记载和贵州屯堡考古得出的实证来看,明代贵州的开发以卫所制度为基础,具有一定管辖区域,是“特殊的地方行政组织和行政区划”,被视作“军管型政区”。


西北部城墙.JPG



明代黔中地区设置卫所最为集中,主要分为三次。


第一次是贵州卫的设立。洪武四年,以平定四川为契机,通川黔一线,设贵州、永宁二卫,是为贵州卫所建制之始。


第二次,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派遣傅友德等帅军经贵州平定云南梁王,为了巩固湘滇黔一线的畅通,沿线分置卫所,贵州东侧有龙里卫、新添卫、平越卫、清平卫、兴隆卫、都匀卫,史称“下六卫”,西侧分别为威清卫、平坝卫、普定卫、安庄卫、安南卫、普安卫,史称“上六卫”。洪武二十四年,又于贵阳城南置贵州前卫指挥使司。


第三次则是平定水西之后,以水西水外六目地置镇西卫,领威武守御千户所、赫声守御千户所、柔远守御千户所、定远守御千户所。以扎佐长官司改置敷勇卫,领于襄守御千户所、息烽守御千户所、濯灵守御千户所、修文守御千户所。


贵州卫、贵州前卫即省城,与宣慰司、贵阳府、新贵县同城而治。位于今贵阳市南明区。其城始筑于元顺帝至正年间(1349年前后),初为土城。明代改为石城,并几次扩建。


镇西卫城曾“行旅云集,商贾星罗”


镇西卫城位于清镇卫城。崇祯三年(1630年)筑城,设东、南、西、北四门,以加工方正的石材垒砌,平面布局呈椭圆形。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撤卫,与威清卫合并置清镇县,改名卫城至今。


民国《清镇县志稿》记载:明镇西卫城,俗呼卫上……城今尚完好。开四门,内分东、西、南、北四大街及数小街,视县城略小。然县城本合老新二城而成。往昔行旅云集,商贾星罗,惟在新城。老城形成冷静。卫城则住居者、过往交者易者萃聚一城中。清咸同光宣间,烟泥畅销,外商争先至此,因而吸引他叶,并驾活跃,市容较县城为盛。今清毕马路贯通老城后,复自卫城之南穿入经城北而出,两城盛况可曰伯仲。


经考古调查,明镇西卫城坐落于低山丘陵地带,东部、西部、西北部环山,三山之间地势较为平坦。跳蹬河从城址西南部由南向北流过,相距约800米。城址平面近椭圆形,城内面积4万余平方米。城内现为卫城镇所在,民居密布,分为东门、西门、南门、北门四村。由于自然风雨的侵蚀和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又因年久失修,目前大部分城墙已消失,仅存东、西残垣两段。东段,位于东门村的东山上,城墙顺山脊直上山顶,弧状,残长约750米。西段位于城址西部山上,小地名水池上,墙体亦是顺山脊修建。城墙残高3.05米、宽4.9米。西部城垣保存较差,大部分仅保留墙基底部一层石料,残高在0.5-1米左右。现在的城门所建位置为原南门遗址,于2017—2019年建成。东门旧址位于东门部两山山坳处,今已毁。


奢香夫人曾在濯灵所设六广驿


镇西卫、敷勇卫所领八个驻外千户所均有筑城,但至今保存有城垣等遗迹的仅有赫声所、威武所、柔远所、濯灵所。


濯灵所位于贵阳市修文县六广镇广城村村庄西部山顶。遗址占地面积1300余平方米。建于洪武十九年(1386年),贵州宣慰使司宣慰使奢香所辟“龙场九驿”之一六广驿于此。崇祯三年,建濯灵所城于此。


按道光《贵阳府志》记载“六广城,在修文县北,明崇祯时建,为濯灵所。”城“六里三分,高一丈六尺”“清康熙初年裁所,称六广城,黔西协六广汛把总驻此。旧系石城,近多坍塌,惟东南北三门尚存,居民三十余户,城内有明守御千户所地址,现以官产变卖无存”。


经考古调查,濯灵所城址建于山顶,坐南向北。平面呈不规则四边形。现残存垣墙长70余米,位于城内顶部,当地人称“营上”,残墙高0.6—1.2米。顶部墙体内部为素土夯筑,外部以方整石砌筑。留有南门和北门,现残存南门遗址。西南部残存局部土墙,墙体中包含一些碎瓦片,残高至1.6米。后因“改土归流”后驿站弃用,20世纪60年代,六广镇下迁,驿城变为耕地。


四百年前的赫声所是一个毛石硐城


赫声所建于崇祯三年(1630年),为镇西卫所辖。同年筑城。


按民国《清镇县志稿》记载:“周七里三分。高一丈八尺。崇祯三年建。此城为毛石硐城。门五,东、南、西、北四门外更有小南门。现有少数住户。城身半倒塌。北门已毆。城内一小山矗立。小山前建一关帝庙。庙前可见鸭池河对岸黔西之大小关。”


经考古调查,城垣遗址位于贵阳市清镇市新店镇茶店村后山上。城址坐北向南,处于山体南麓斜坡之上。现仅存西南部一门洞及局部城墙,城址平面形状和面积不详。城门处于两山山坳处,门洞高4米、宽3.37米、进深3.37米。门洞两侧各残存城墙一段,城墙厚3.6米。门洞及石墙均系石砌,门洞处石材加工更为规整。占地面积约为250平方米。顶端有一石块被人为破坏,其余城墙遭到破坏严重。此城于2018年被清镇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威武所旧址到底在安顺还是贵阳?至今仍有争议


威武所,设于崇祯三年(1630年),明代为镇西卫所辖。至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改属平坝卫。


关于威武所的旧址存在两种说法,其一是位于安顺市平坝区乐平乡乐平村东北角。经考古调查,该城分上下两城,上城坐落于乐平村东北较为低矮的西门坡山顶上,较为平缓,下城位于上城西北面至穿洞河,东南高西北低。上城平面为规整的椭圆形,东西长约240米、南北宽约220米,城内面积3.7万余平方米。北城垣与下城共用一面城墙,距离穿洞河约280米。城内现为耕地,地势高低不平,南高北低。东南西三面城墙保存较好。城墙采用常规的中间填沙土,两侧用规整的大小不一的青色条石包砌而成,东南西三面城墙现残存最高可达6米,宽约1.5米,残长约300米。原有城门四处,今均被毁。保存有“柔远城青龙寺常住碑记”一通。下城平面为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长约480米、南北宽约180米,城内面积7.8万余平方米。南抵上城北城墙,北抵穿洞河南岸约50米,东西均由上城向下延伸。下城多为居民房,位于穿洞河南岸一级台地上,南高北低,在西侧与上城连接处有一段残存下城西墙,高2.3米,长5米。除西侧与上城连接处有约5米的城墙残存以外,其余城垣均已被毁。城内密布现代民居。


另一种说法位于贵阳市清镇市站街镇老城村。平面布局呈椭圆形,周长约4500米,原设东、南、西、北四门,现残存西门及残垣一段。西门坐东向西,门净高至平面3.4米,宽3.2米、进深7.6米、高3.2米;残垣残长300米,残高6.6米、厚3.2米。2018年被清镇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两种说法哪一种更为准确呢?民国《清镇县志稿》关于两者说法认为,“谓明制,所有千户,有副千户,有镇抚。威武千户驻威武城。其副千户镇抚或驻此老乐平、新乐平也。存之以俟识者。”


这些市、县的城区,都曾是卫城


平坝卫,即今平坝区城区,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设平坝卫,二十三年(1390年),世袭指挥金镇始筑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崇祯三年(1630年)增修。设四门。城周长3.8千米,城墙高、宽3米。地处平坝,“地当冲要,城压平原。山拥村墟,水环城郭。背负崇冈,面临沃野,田畴弥望。”现存城墙西水关观音山脚至老虎岩一段,位于安顺市平坝区城关镇信全村中学,两侧为矮小山丘。占地面积297平方米。残长90米,残高1—4米。


普定卫,即今安顺市城区。城始筑于洪武十四年,又有云“洪武五年安陆侯吴复建”。其城“甃以石,门四,东曰朝天,南曰水安,西曰怀远,北曰镇夷。城楼四,水关三,城铺五十五,周一千四百丈,高二丈五尺”。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载:围七里一百五十步。城址所处黔中平坝,被誉为“山川扼塞,屹为边垒。襟带三州之区,控引百蛮之域。”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墙大部分被拆毁,现仅存南水关东侧30余米残段,位于安顺市区南化路北段局部,城墙残长30米、高5米、基宽5.5米。2007年,经安顺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安庄卫,即今日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卫城于洪武二十五年指挥陆秉所建,甃以石。周七百八十丈;门四,东曰朝阳,南曰永清,西曰镇夷,北曰迎恩。城址处于平坝之中,“城门落底稍平,余俱坡岭”“万山为之屏,翰两江据其左右”。城平面近矩形,城墙环绕于县城四周,现存县粮食局城墙段265米,公安局看守所城墙段125米,镇宁民族中学城墙段80米。墙体外为石砌,内为夯土,残高5.8米,基厚5.8米,顶厚2.34米。设有东、南、西、北四门及东、西水关,现均已毁,今于北门旧址处新修北门。1985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内另存钟鼓楼遗址,位于人民路北端,地处城中心位置。面积310平方米。原名瞻云楼,始建于洪武二十二年。


另有龙里卫、新添卫,分别位于今龙里县城和贵定县城。原来的建筑遗存在城市发展中几乎被拆除殆尽。


屯堡手绘1.jpg


考古调查小结:


黔中地区多中低山丘陵,广阔的平坝穿插其间,故而黔中地区是贵州境内相对最为平坦的一块区域。在黔中地区的卫城,多处于平坝之中,部分城垣低山丘陵修建。故而形成“城压平原”之势。城市的平面形态上,多较为规整,其中以平坝卫、安庄卫为代表,呈矩形。良好的地理环境为卫所城市建设及其发展提供了沃土,尽管卫城的战略意义下降,但是这一地区的卫城也得以发展至今,仍为贵州的市县城市。


来源 | 《乡村地理》杂志

文 | 闵  凯

编辑 | 徐婕妤

二审 | 张  芬

三审 | 赵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