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贵州 > 正文

老典型 新风采|杨昌芹:在产品品牌的基础上,打造新的文化品牌

老典型.jpg


这次见到杨昌芹,和她约定的时间修改了三次,终于在10月12日下午见到了她。


重阳节后的赤水市大同镇下着绵绵细雨,气温还多了些许凉意。见到前一天晚上刚从贵阳出差赶回赤水的杨昌芹,她脸上略显疲惫。但在带记者参观刚刚改造升级后研学基地时,又立刻满血复活。基地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了升级,有更宽敞的研学场地,可以一次性接待更多的研学团队和游客团队,让更多人可以亲自体验竹编文化。


1_副本.jpg


“以前我们只做了‘极竹堂’,这是产品品牌,我们还有另一个就是我自己名字‘杨昌芹’这个商标,现在准备用来做文化品牌,以实现文化和品牌的融合。”在参观过程中,杨昌芹告诉记者,这几天跑贵阳,就是在忙于申报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前期工作。


2012年,在赤水市政府的扶持下,杨昌芹以竹编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和加工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成立了赤水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创立了“极竹堂”企业品牌。


2_副本.jpg


“好的产品它不一定是好的商品,它能够走入市场以后,说白了就是能够卖到钱,我们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因为在基层,发展才是最好的传承。”传承人杨昌芹认为,要创新发展,更要打造品牌效应。所以,现在她准备在产品品牌的基础上,开发新的文化品牌。


杨昌芹是全国人大代表、赤水竹编非遗第六代传承人。2018年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前的首场“代表通道”上,她一身苗族盛装,随身携带的竹编工艺杯杯套,讲述贵州赤水竹农通过赤水竹编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故事,成为全场的焦点,让更多人知道了赤水的竹编。


5_副本.jpg


赤水市大同镇的极竹堂竹编基地被数十棵楠木包围,竹编加工室被数盏日光灯把照得通亮,数十名员工围坐在一起忙着手上的竹编,大家有说有笑,时而交流竹编技巧,时而说几句玩笑话。


基地成品展厅里,传统竹编制成的形态各异的灯罩被暖色灯光照得通透,温暖的灯光透过竹篾间隙打在墙上,让这里多了几分精致典雅,这些竹编灯罩有灯笼状、草帽状、飞碟状……设计简约大方,精致有内涵,配上暖色的灯光,颇具韵味。


4_副本.jpg


一根普通的慈竹在编艺人手上经刮青、破竹、起篾、染色、煮篾、拉丝、编制等20多道工序。把竹片处理成晶莹透明、细如头发、比纸片还薄的精细竹丝,再精心编织,制作的各种竹编工艺品后,价值可升值到几百甚至上万元。


“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些行业,觉得没意思、挣不到钱,我把竹编带到两会上,也是想以真实的案例,呼吁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统手工业里来。”在杨昌芹看来,发展就是最好的传承,没有发展,再好的技艺也会埋没、再多的传承人也会流失。


3_副本.jpg


当年这位“90后”姑娘,就是在见识到了“赤水竹编”这项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其古老而极富艺术性的技艺所深深吸引,并将这一技艺发展为一项特色产业,更成为赤水的一个文化标志。


16年来,杨昌芹带领越来越多的群众投身竹编产业,不仅推动了赤水竹编产业的发展,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她看来,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的发展,赤水竹编真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但是必须要不断创新,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效应。


6_副本.jpg


7_副本.jpg


“赤水竹编既是产业,也是文化。我们不仅要做产业,更要做文化。让赤水竹编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相融合,用竹编非遗文化引领竹编市场,用竹编市场来养活竹编非遗文化。”这些年,杨昌芹考虑得最多的是,如何在传统和现代审美之间找到平衡。她还通过与设计院校、设计师联系合作,创造性地把传统竹编工艺提升到实用价值与艺术审美相结合,让传统文化“老树开新花”。“品牌是通往市场的一张通行证,如果没有品牌、没有商标、没有知识产权这些的话,我们只有替别人代工,把利益给人家。”


8_副本.jpg


9_副本.jpg


采访结束,杨昌芹又连忙赶到基地三楼的研学教室查看次日“赤水市2024年高素质农民培育技能服务型竹编培训班”开班仪式的会场布置情况。这些年,公司以“产学研”为抓手,把有潜力的“能工巧匠”培养成为专业技术骨干,公司出资组织参加专业培训,助力考取研学导师证,并组建了一支10余人的专业研学团队,竹编技艺的培训人群除了研学游客,还涵盖周边的留守妇女、易地扶贫搬迁户、残疾人、学校学生等。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柳

编辑 刘娟

二审 杨韬

三审 庞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