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贵州 > 正文

【长歌奋进 一路黔行】黔南:搬迁后日子蒸蒸日上

编者按:


风雨兼程,春华秋实,今年我们迎来新中国成立75周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多彩贵州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75年来,这片土地上翻天覆地的变化接连不断,奋进之歌、幸福之歌、振兴之歌等汇聚成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最强音”。


本策划集中展现新中国成立75周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在“四新”“四化”方面的成就与变革,庆祝新中国75周年华诞。


“收入可观,活路轻松,很满意!”金秋时节,记者走进黔南州长顺县金竹花园社区的扶贫车间,韦小莫一边忙着手上的工作,一边乐呵呵地说着工作感受。


以前,韦小莫一家住在长顺县敦操乡,因生活环境较差,他只能选择到外面打工,每个月收入不高,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转折从2020年开始。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的好政策,韦小莫一家搬到了长顺县金竹花园社区。随后,他与妻子还一同进入了社区的扶贫车间工作,他每月有4000多元的固定工资,妻子从事计件工作,每月收入1000至5000多元不等,孩子也在离家十分钟的学校上学。

位于映山红社区的朵云学校,让搬迁群众子女实现了就近入学.jpg

位于映山红社区的朵云学校,让搬迁群众子女实现了就近入学。


“现在的日子越过越美!”韦小莫从心底发出感叹,这也是黔南24.73万名搬迁群众的心声。


“十三五”期间,黔南州建成113个安置区,搬迁安置群众24.73万人,其中城镇化安置24.43万人,占搬迁人口的98.8%,800人以上安置区72个。


易地扶贫搬迁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问题。但搬迁绝不只是空间的简单挪移,而是一个复杂、系统、长期的艰巨工程,群众搬出了大山,住上了新房,更需要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


黔南州持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从完善配套政策、增强要素保障、优化基层治理等方面协同发力,重点抓好就业增收、产业发展、示范点创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治理、防返贫监测帮扶等方面工作。2021年以来,黔南州共争取各类资金17.97亿元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实施项目537个,有力推动了搬迁群众进一步融入新生活,实现安居乐业。

三都雪花湖社区将社区与水族马尾绣一条街进行融合发展,打造成了宜居宜游宜业的特色移民社区.jpg

三都雪花湖社区将社区与水族马尾绣一条街进行融合发展,打造成了宜居宜游宜业的特色移民社区。


按照城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标准,黔南将45个县城安置区,20个毗邻工业园区、10个邻近旅游风景名胜区、25个临近农业基地的安置点,全面纳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规划范围,一体规划一体建设,推动产城互动,打造宜居宜业安置区。


同时,将供水、供电、污水、雨水、天然气、道路等设施纳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范围,2021年以来,共投入3.33亿元,实施基础设施项目218个。在安置区建成103个老年人服务中心、103个儿童服务中心、112个体育场所(健身器材)、110个图书室等功能性场所,丰富了搬迁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映山红社区的映山红学堂内,志愿者老师正在辅导学生作业.jpg

映山红社区的映山红学堂内,志愿者老师正在给学生辅导作业。


搬迁前,面对层峦叠嶂的大山,想不起发展路子,找不到致富办法。


搬迁后,城镇为搬迁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搬迁群众拓宽了视野,增加了见识,靠勤劳的双手过上了幸福生活。


瓮安县映山红社区罗帮敏,搬迁后在安置社区开起了惠民小超市,解决了夫妻2人就业问题;


长顺县南福新苑杨应红,搬迁后在县内承接木工活,还带动了十五六人就业,而妻子也在惠水开了美容店,一家人日子过得蒸蒸日上;


……


在黔南州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下,一项项有力举措,汇聚成了强大合力。如今,黔南州搬迁群众在一方新家园里提升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策划/王太师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毕文君

编辑 胡耀元

二审 王太师

三审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