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贵州 > 正文

一抹蓝的赓续与焕新 The continuation and renewal of print dyeing of Guizhou


历史顷刻就在残缺花板上流动闪现开来,老人笨拙的手来回抚摸,悦读蓝靛染花之美,任由如何复制精美绝伦的现代化美物,也无法替代时间赐予我们的礼物。


——节选自《复活的埃山蓝花》

 


筹办一场古法仡佬印染展览,需要花费多长时间?


答案是8年。

 

9月11日,由贵州省图书馆、贵州省图书馆学会主办,贵阳市手上记忆博物馆、贵州省人类学学会协办的“赓续与焕新——贵州古法仡佬印染展览系列活动”在贵州省图书馆北馆举办。本次展览持续至11月10日,共展出19幅印染成品,21张清末民初的印染花板,以及印染制作工具、制作流程图、村落照片等贵州古法仡佬印染相关展品,详细地介绍了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印染技艺的恢复过程和操作流程。


图片1.png

赓续与焕新——贵州古法仡佬印染展览


印染又称染整,与扎染、蜡染、夹染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印花技艺,聚居在铜仁市石阡县、印江县等地的仡佬族尤为擅长此技艺。古法仡佬印染主要分为种植、打靛、起缸、刻板、制浆、刮浆、浆猪血、染制、清洗9大步骤,其中浆猪血这一步骤使织物易于上色、持色更久,是世界上仅存少见的动物染工艺之一。古法仡佬印染的纹样自成体系,极具视觉美感与研究价值。


图片2.png

展览展出的印染成品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古法仡佬印染这门较为繁复的技艺从20世纪初开始就一度面临失传的境地。我与古法仡佬印染传承人赵培祥相识是在2016年,当时的他72岁,已经很久没有做印染了。”从2016年第一次到石阡县埃山村之后,贵阳市手上记忆博物馆馆长王小梅与博物馆的其他工作人员就开始了漫长的古法仡佬印染恢复之路。

 

从蓝靛草种植到花板修复,他们期间经历了重重困难。“最困难的还是与现代思维的碰撞,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恢复一门时间成本较高的手工技艺。”但在王小梅看来,传统手工技艺所附着的情感与价值及其所呈现的美感、质感和温度,是工业化产品无法比拟的。她坦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很难依靠单一的个体力量来完成,也希望这次展览能够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传承。


图片3.png

古法仡佬印染传承人赵运祥用猪血给织物上浆



“通过今天活动现场各位老师的分享和讲解,我才了解到印染这门技艺的魅力和珍贵。年轻人能有这样接触传统技艺的渠道,我认为是特别有意义的。”传统技艺爱好者罗毓蕾表示,传统手工艺品的魅力来源于它的独一无二,每一次的制作体验就好比“开盲盒”,充满未知与趣味。在她看来,展览陈列的贵州古法仡佬印染展品丝毫不逊色于国际大牌,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发现贵州也有如此精湛的手艺。


图片4.png

赓续与焕新——贵州古法仡佬印染展览系列活动现场留念合影


据悉,石阡县埃山村目前已恢复印染接单生产,这也就意味着古法仡佬印染的恢复工作暂告一个段落。谈到关于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下一步打算,王小梅说,手上记忆博物馆现有藏品6000余件,但研究工作尚未开始,这件事需要终生的坚持与努力。前路漫漫,他们将继续前行,用行动守护珍贵的文化遗产,让岁月的瑰宝在尘事转换中如流水一般生生不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韦雨辛 周璇


编辑 陈大炜

二审 闵捷

三审 庞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