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首页 > FAST > 正文

10位外国青年导演、10部纪录片,为你讲述何以贵州

Can 10 documentaries tell a real Guizhou? To find out the answer, 10 foreign filmmakers joined the 2024 Looking China Youth Film Project·Guizhou sponsored by the Academy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Huilin Foundation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organized by the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of Guizhou University, and co-organized by Eyesnews.


Together with 10 Chinese producers, they went on an adventure to Guizhou. Through their cameras, they’ve learned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Guizhou, established friendship with the locals and broadened their views on life and career.


From today, Eyenews and Discover Guizhou will reveal this amazing journey to you. Documentaries made by filmmakers and producers in the project, as well as thoughts and opinions of the filmmakers will be shared in this series.

 

10部纪录片,是否能够还原一个真实的贵州?


或许“2024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贵州行”能为这个问题找到答案。


图片70.png

“2024看中国·贵州行”成员合影留念 贵州大学传媒学院 提供



2024年6月,来自美国、巴西、墨西哥、斯里兰卡等国家的10名外籍青年导演,携手10位来自贵州大学传媒学院的中方制片人,跟随“2024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贵州行”活动走进贵州安顺、榕江两地,探索贵州“美行·美味·美景”,用镜头记录贵州自然之美、非遗之美、人文之美。


本次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会林文化基金主办,贵州大学传媒学院承办,天眼新闻协办。


一出戏、一杯茶、一首歌、一场球,看见多彩贵州。



6月的安顺,初夏温和的阳光拂过一座座斑驳的“石头城堡”,光影之间定格下一幅古老而鲜活的“明朝掠影”。


“在安顺,历史、文化、传统之间存在着很多有趣的联系和互动,过去与未来之间也是如此,我认为这对于文明延续来说尤为重要。” 对于看惯了钢筋水泥的美籍韩裔青年导演安德鲁·金来说,来到安顺是一次自我探索的机会,让他找回了纪录摄影的初心,那就是去经历、去讲述。


图片71.png

旧州古镇,安德鲁·金正在拍摄



这次,安德鲁·金将镜头对准了茶,这一延续千年而愈发历久弥香的中国文化。杀青、揉捻,随着制茶人的双手在小锅中上下翻炒,茶香从指缝间溢出。安德鲁·金专注地拍摄着安顺小锅茶制作的每一个步骤。“茶仿佛一条纽带,将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喝茶人从中感知制茶人的信念与情感,又能了解这一口茶背后的历史意义。”走过旧州古镇的青石板路,听着制茶人的喜笑闲谈,此刻,茶将他与中国连接在一起。


而在一街之隔的屯雕文创室里,安顺木雕非遗传承人鲍波正在刚制作好的面具上写下“尼克”两字。这是他与巴西青年导演尼古拉·奇维塔深厚友谊的见证。


图片72.png

巴西青年导演尼古拉·奇维塔与安顺木雕传承人鲍波合影

 

“我第一次见到他时,简直难以置信。每一张面具都饱含意义与情感,我不停地拍照,想永远留着它。”看着一块原本毫无生气的木头经木雕师精心“雕琢”后,拥有了“生命”和“个性”,尼古拉赞叹不已,“我喜欢这里的色彩,喜欢这里的一切。我看到了令人惊叹的技艺,看到了一种真实的生活。”


来自斯里兰卡的艺术家丹瓦塔·阿里亚拉特恩则是对这门技艺产生了更深的共鸣。“之所以选择面具作为拍摄主题,因为我是一名面具收藏家。在拍摄的第一天,我还和木雕师周明分享了各自的藏品。”丹瓦塔笑称,周明的发型与他十分相似,这或许是命中注定的缘分。


图片73.png

以丹瓦塔·阿里亚拉特恩的画作为背景,中方制片人陈周龙田(左一)、丹瓦塔·阿里亚拉特恩(左二)、周明(右二)、周明妻子(右一)一同合影留念 贵州大学传媒学院 提供


在他看来,面具的作用虽然是遮挡,但面具背后,则揭示了许多信息。它承载着木雕师、表演者的情绪,反映了社会变迁给这门技艺带来的影响。


“戴上面具,是神;摘下面具,是人。”安顺木雕工艺,大多用于制作地戏面具。在安顺最大的屯堡自然村寨九溪村,来自斯洛伐克的专业剪辑师多米尼克·赖泽尔在拍摄完当地地戏演出后,给出了自己的理解。


“在欧洲的戏剧里,孩童般的纯真和成年人的深邃这两种特质通常是分开呈现的,但安顺地戏却能完美地将二者结合。”他试图在纪录片中寻找到地戏与精神、心里方面的关联,而不仅仅是一场盛大的表演。他认为,地戏实际上是屯堡人的精神表达。他们选择的面具,是屯堡人崇拜的英雄人物,也是理想中的自己。在一次次表演中,他们与祖先共鸣,从中汲取力量,成为更好的人。


图片74.png

多米尼克·赖泽尔正在拍摄地戏演出


远在300公里外的榕江小城,墨西哥青年导演珍妮弗·伦巴和罗马尼亚青年导演马里厄斯·毛洛伊则看到了另一种贵州精神。


“坚强,是侗族女人的特质。唱歌,是侗族女人的精神寄托。”拍摄结束后,珍妮弗这样形容榕江侗族妇女。她的纪录片,不仅关注侗族大歌,更多的是关注这群唱歌的人。


“榕江的女人足智多谋,唱歌、农活、织布、读书样样在行。”星月作伴,鼓楼里,侗族大歌在大山里响起。在歌声中,珍妮弗听见了鸟叫虫鸣,听见了水的灵动、山的磅礴,更听见了侗族妇女坚韧自强的铿锵之音。她说,榕江之行是一次拍摄,更是一次学习,让她学会了从新的视角看待事物,以新的态度面对人生课题。

 

图片75.png

侗家篝火晚会上,珍妮弗·伦巴献唱墨西哥歌曲 贵州大学传媒学院 提供


如果说侗族大歌代表着榕江古老的历史,那么,村超则代表着榕江闪耀的现在。


“欧洲的球赛和村超不同,更具有侵略性。但这里既有球赛,又有民族表演,无论什么人都能在这里度过一个美好的夜晚。”马里厄斯的拍摄对象是一名热爱足球的少年,看着他为梦想忍痛坚持训练,也坦然面对输赢的模样,让马里厄斯重新燃起了对足球的热爱。


他表示,榕江的能量,无法用一言一语说明。这座县城白天节奏很慢,夜晚却又活力满满。它的人民是能认真又轻松面对生活的人,把难题变得有趣似乎是他们的人生哲学。


图片76.png

马里厄斯·毛洛伊在校园拍摄纪录片《云端踢球》 贵州大学传媒学院 提供


一杯回味悠长的安顺茶、一出粗犷自然的古朴地戏、一首空灵悠扬的天籁之歌、一场热血纯粹的球赛……一景一物一人皆是一张张靓丽的贵州名片,带领着外国青年导演们穿越时空,超越文化的隔阂,初识这片土地上的多彩与浪漫。


体验、交流、学习、认同,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通过文本材料,你永远无法真正领略文化的魅力,没有什么能代替去另一个国家亲身体验。”对于第一次出国的美国青年导演詹姆斯·麦克斯威尼来说,这次贵州行就像是一场梦。尽管来之前他的中国朋友曾给他介绍了许多中国文化,但在亲身领略地戏的魅力后,这里的一切仍超乎他的想象。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透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种生动的文化形式,外国青年导演们认识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中国。


图片77.png

詹姆斯·麦克斯威尼和罗茜·伊策尔讨论拍摄画面


墨西哥青年导演罗茜·伊策尔别出心裁地选择一位天龙屯堡古镇的孩童作为纪录片主角,“我想展示,每一代屯堡人是如何保留他们的记忆和故事的。”她认为,孩童是地戏的延伸,也是历史记忆留存的重要载体。


作为此行中唯一的华裔导演,克里斯蒂娜·安的感受是“回到了根”。“我12岁时离开家乡广西。生活在一个全新的国家,有时会带来不安与焦虑,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身份认同感。”她很庆幸参与了此次活动,在记录侗族大歌的过程中,听着歌声中侗族妇女生活的智慧与哲学,唤起了她对父母、对家乡久远却深刻的记忆,燃起了文化自信。“这里的一切让我意识到,原来有一部分的我永远不会改变。尽管生活在异国他乡,但中国文化永远根植于这片土地,而我随时可以回来。”


“此景”“此事”“此人”,激励着克里斯蒂娜·安用影像讲述更多更精彩的中国故事。


图片78.png

拍摄结束,克里斯蒂娜·安和珍妮弗·伦巴与拍摄对象合影 贵州大学传媒学院 提供


而对于出生印度、成长于美国的青年导演高里·内马来说,多元化的文化背景让她对文化有着天生的兴趣和细腻的感知。“对于艺术家和创意工作者来说,文化交流非常重要。因为当你敞开心扉,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专注于一个故事时,才能学到故事背后的文化,哪怕只是文化的一方面。”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有人能将原生态的材料变得如此复杂而精美,就仿佛是他们的第二天性一样。”在拍摄地戏面具的制作过程中,透过一个个极具视觉美感的面具,高里仿佛窥见了屯堡曾经的风云变幻,窥见中国文化的一面。提及她环游世界讲述不同文化故事的梦想,高里表示,“我一定会回来的,我肯定会爱上中国文化。”


图片79.png

高里·内马正在拍摄地戏面具


“2024看中国·贵州行”,以一场10部外国青年导演的纪录片作品展映作为落幕。


作为此次活动的外方指导教师,美国波士顿大学副教授Geoff Poister表示此行对他来说意义深刻。“我10年间7次参与‘看中国’项目。但在此之前,我只是在看中国,观察中国。只有在榕江的最后一晚,当热情的人们邀请我一起跳舞时,我们手拉手唱着歌,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地融入中国。”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10部精彩纷呈的纪录片,超越地域乡土,架起一座贵州沟通世界的桥梁。


图片80.png

“2024看中国·贵州行”展映仪式暨闭幕仪式合影留念 贵州大学传媒学院 提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统筹/闵捷 庞博

文字/韦雨辛

视频/周璇

特别鸣谢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

北京师范大学会林文化基金

贵州大学传媒学院